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华南市场作为南区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啤酒巨头们的必争之地。
来源丨华博观察
编辑丨何慧芳
8月14日,重庆啤酒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88.39亿元,同比减少0.24%;归母净利润8.65亿元,同比下降4.03% ,销量虽微增0.95%至180.08万千升,但这份看似“微降”的业绩背后,实则暗流涌动,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01
营收净利双降,增长动力匮乏
自2015年以来,重庆啤酒首次在中报中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的局面,这一数据的出现,无疑给公司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一家成熟的啤酒企业而言,营收和净利的双降绝非偶然,而是公司内外部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展开剩余76%从产品结构层面来看,曾经作为公司营收“主力军”的高档产品和主流产品,如今增长动力明显不足。高档产品收入增速仅为0.04%,近乎陷入停滞状态;主流产品收入更是同比下滑0.92%,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关键因素。尽管经济型产品实现了5.39%的增长,但因其营收占比过小,仅1.96亿元,难以对公司整体业绩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这反映出重庆啤酒在产品布局上或许存在失衡问题,过度依赖高档和主流产品,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缺乏足够的缓冲和应对能力。
02
单季营收下滑,南区市场拖后腿
第二季度单季营收同比下滑1.84%,这是自2017年以来重庆啤酒首次出现这种情况,而南区市场的表现欠佳则是罪魁祸首。南区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1.47%,从曾经的销量增长快速区域变为业绩拖累项。
华南市场作为南区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啤酒巨头们的必争之地。本土品牌珠江啤酒根基深厚,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啤酒、华润啤酒等也纷纷在此布局生产基地。重庆啤酒在这片激烈竞争的市场中,逐渐失去了优势。此前,公司对南区市场寄予厚望,不断加大投入,然而市场份额却并未如预期般增长,反而出现了下滑。这或许意味着公司在南区的市场策略存在偏差,未能精准把握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竞争态势,在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03
产能扩张背后的隐忧
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重庆啤酒宣布嘉士伯重庆啤酒有限公司拟向嘉士伯啤酒(佛山)有限公司增资6亿元。这一举措看似是公司加速布局华南市场的积极行动,实则也暗藏风险。
近年来,啤酒行业整体产量呈现下滑趋势,2025年1月 - 6月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同比下降0.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重庆啤酒增资扩产,一旦市场需求未能如预期增长,新增产能无法有效消化,将会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库存压力。并且,华南市场竞争本就异常激烈,即便增加了产能,能否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抢占市场份额,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04
新品推出与市场反应
今年上半年,重庆啤酒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推出近30款新品以及数十个新包装,涵盖精酿、茶啤、1L装等啤酒品类创新,还涉足果味汽水、能量饮料、苏打汽水等非啤酒品类。然而,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新品并未有效带动业绩增长。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于啤酒及饮料的品质和个性化要求日益提高。重庆啤酒虽然在新品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或许未能精准击中消费者的痛点和需求点。比如在精酿啤酒领域,市场上已经存在众多品牌,消费者对于口味、原料、酿造工艺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期待。如果重庆啤酒的新品在这些方面没有突出优势,很难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在非啤酒品类上,进入新领域意味着要面对全新的竞争格局和消费者认知度的挑战,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渠道优势在新领域可能无法完全复制。
05
合同负债增长的虚与实
截至6月30日合同负债17.19亿元,较去年同期15.92亿元有明显增长,这看似是一个积极信号,预示着经销商打款意愿积极,为销售旺季储备了充足订单。但深入分析,这一数据背后也存在隐忧。
合同负债的增长可能并非完全源于市场需求的强劲和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公司可能会通过给予经销商更多优惠政策、放宽账期等方式,来刺激经销商打款提货。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增加合同负债,但从长期来看,如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不畅,经销商库存积压,可能会导致后续合作出现问题,甚至引发经销商的不满和流失。
重庆啤酒2025年半年报所暴露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所致。公司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市场策略、产品布局、产能规划以及与经销商的合作模式。在竞争激烈且变幻莫测的啤酒市场中,如何重新找回增长动力,突破当前的发展困境,是重庆啤酒亟待解决的难题。否则,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重庆啤酒很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越甩越远,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发布于:北京市出彩速配-正规股票配资公司-国内股票配资资讯-配资平台排名一览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